最近关于"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"的争论看上去还挺热闹,说说我的看法。
我不想说大学生究竟"能"还是"不能"与民工同酬的问题——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,薪资是作为劳动者所创造价值的酬劳,而不是对劳动者本身身份的认可——凭什么大学生每洗一个盘子就应该比同样洗盘子的民工多领工资?
不考虑社科院那个《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》数据失实的情况,就是说要是现在社会上大学生的薪资真的和民工差不多的话,我们也不能据此就下"大学生价值被低估"或者是"扩招后遗症"之类的结论,还应该看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状况。
第一种可能就是像人社部那位所说的,同工同酬,天经地义。就是说这个社会——嗯,或许应该说是"这个国家的国内劳务市场",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高薪职位。有可能是职位是有,但是雇主们不愿意雇佣大学生,也有可能是职位本身的数量极少。前者,需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教育“产业”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?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?而后者,很无奈,只得说是产业结构的问题,我们在产业链里的位置并不足够靠前,至少还没到那种需要投入大量智力来获取利润的位置。这点很无奈,因为这个星球的经济核心竞争力早已经从“资本”转到了“智力”。在资本决定实力的时代,可以通过不断的增加生产规模来摊薄成本,从而获得市场优势。而随着“知识经济”时代的到来,“知识产权”越来越频频亮相,市场领先者不断用“版权”、“专利”等维持市场优势地位,而市场后入者们,只要他们的资本还没达到“质变”的那个临界点,就很难夺取领先地位。(关于资本量的“质变”举个例子:为了夺取手机的市场领先地位——收购nokia)
还有第二种可能,不同工同酬。就是大学生们创造了更多价值,却没拿到更多报酬的情况。这个情况,我觉得应该向工会问问责了。毕竟,我们不能指望雇主们主动提高雇员薪资,即便他们目前也这么做了,但更多的是迫于市场人才竞争或是法律/道德/舆论压力。而本应为劳动者们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组织——工会,在国有化之后,变成隐形组织,甚至更坏。至少我到目前都还没听说过什么工会组织的罢工,谈判什么的。工会的不作为使得雇主辞退员工的成本下降(没有应有的那么高),进而使员工的可替换性增加,可替换性的增加导致员工的个体议价能力下降,而又没有办法合法的“拉帮结伙”作薪资谈判。结果就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导致了整体的工资水平低。如果真的是这样,为了个人人身安全,最好还是不要深究那部分报酬的去向了。
btw. google到了这些数据,算算比例:
2008 人均GDP(USD):
United States 45,594 美国
China 2,460 中国
2008 人均收入(USD):
United States 37,610 美国
China 1,100 中国